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

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/回上頁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6-正信希有

六、正信希有

正信=信諸法的真理:因緣和合則性,因緣離散則滅。
希有=以無相之因契入無相之果。(自己的信心,就是一切成就的起步)

經文: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佛告須菩提,莫作是說!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
         有持戒修福者,於比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。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
        萬佛,所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,須菩提!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
        ?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向。何以故?是諸眾生苦心取向,即為著
        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若取法相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向,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。
        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汝等比丘!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;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

正解:

後五百歲=說正法一千年的第二個五百年。佛陀圓寂後第五百年。
有持戒修福=戒為三乘初業,是無上菩提本。以智慧作為行善的根本。

修福:就是心量的開發,提昇悲智願行的精神。
無為的善德能引伸無邊際的能量。(一人行善德,匯集多人行善德)
持戒:是規範大眾在日常生活中,不應作不可為的事或侵犯他人的權力。
戒是培養無貪瞋痴的習性。戒也是克制自己的思想以及做事的動機。(生活中自我約束)。戒則自淨本心。

定:落實生活中控管力,克制六塵的誘惑,得以冷靜、知覺。如實行事。(分析現象)
慧:藉著持戒與禪定開發智慧。從內觀禪修中透視生滅現象。含概感受即苦的真相,更深入淨化潛意識習氣。觀慧是決定
苦煩惱的解脫入涅槃的道。(解脫的依止而修慧)

戒定慧:三無漏是八聖道的全方位。用在生活上的精神,以及六度波羅蜜的行持。(含攝心理反應)

在中道的正見,有它的程序:(先得法住智,後得涅槃智。)所謂的法住智?觀緣起法,知因果的必然性。苦集的原因,苦滅
的方法。

所謂的涅槃智?緣起所展現一切現象,都是無常、無我。知因果的空寂性。從緣起無常契入法性寂滅。

佛法的涅槃智,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(有為)而修持而來的。

正見緣起後,進一步禪定(正思惟)引發向解脫道的實際。要解脫人生的道路,必須具備(正信)要求實現的意向內觀思惟生
滅無常的正見。所看到一切現象感受到都是苦的成分。無論:(名、利、情)而厭於世間。離欲,放得下。(出離心)

正見與正思惟是慧學,依內觀禪定要求實踐。實踐有深淺的見地。有人見到(皮)(肉)(骨)(髓)
六度萬行(波羅蜜)必須以般若智慧為先導,已離相為宗旨,以寂滅為菩提。(精神面的提昇,是從六個層次深入)內心六度行

(1)布施:以喜捨之行,戒除個人的自私(捨己為他)。棄除我,我所之執著。
(2)持戒:克制個人情緒發洩,體會群居和協,領納生命共同體,捨棄瞋恨心。(以己度他而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)
(3)忍辱:對世間依緣共生的理念了解性、適應性、自制性的理解而接納眾緣,滅卻愚痴。
(4)精進:持之有恒。時時保持自覺的生活,了解自身的(體力、智力、財力、能力)而且內心要有無限精進心。(實踐力行)
(5)禪定:培養正知見、正思惟,修攝其心。純情生活。(單純)唯有克制雜念才能感覺生命充實。增加心智
(6)般若:透視緣起無性的本質。生活在大千世間裡,現象因緣關係,或堆積周遭因緣流變。覺悟虛妄三個特性。

(一)萬相人生,因有生滅無常而展現緣起特質。
(二)無常前提下,一切現象都沒有一個自我本體。
(三)從無常生滅中正觀,時間與空間的轉換。春夏秋冬節氣的輪轉。白天與晚上的互換。若不是無常眾生怎麼會有(生老
     病死)的因緣。若不是無常怎麼會有過去與現在。若沒有人事物,你我他從哪裡看到無常?誰在表演無常?(如實知世間)
的真相,整個十方法界都是(水中月)(虛妄人生)。人生只是過程歲月,任何人帶不走一針一線的東西。放得下執著的心、
無所得的心,才能(是名出世間)。解脫煩惱的心。心平靜的人生。

般若:是淨化內心一種洞見。心智的成長。從冷靜中體悟一切現象,生滅無常,思惟內心的執著,因而引生的醒覺。
修持是為了自覺自我,重視自己的本心,而不是繁雜名相的教義。

洞見與成長,必先有正確的資訊;清靜的行為,否則難以實踐。出世的解脫法門,必須內觀禪修,洞見真理!
(一)生滅隨觀智:從呼吸之間觀察,或聲音觀察,妄想雜思觀察。也可以從心的感受契入觀察生滅無常。它不注重知解而重
     視實際。
(二)怖畏現起智:從現象界洞見離散和腐化的過程,再深入探討三界實際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現象,都難逃腐化和離散的事
       實。佛說:三界無安猶如火宅。從心理方面,會產生怖畏的念頭。
(三)過患隨觀智:驚覺萬相人生的背後隱藏剎那的危險。從此需求生活願望漸漸隨緣。
(四)厭離隨觀智:當覺醒一切現象是無常苦而對於(名、利、情)以及恩怨等事,萌芽一種厭離心。(內心世界趨向解脫)慢慢
      進入清淨道。
(五)糞脫智:對解脫有個概念,在生活中對於糾纏、爭論、束縛等等之事,感覺身心、很煩、苦迫(厭)、內心需求、自由、
      寂靜。
(六)省察隨觀智:沈思、苦、煩之由來與真相。追根究底,來自本身的貪欲、渴愛,所帶來無窮盡的業緣因果,罣碍不斷。
(七)行捨智:從自我的觀念趨向於無我的實在,培養正知見的人生,從寂靜的正思惟趨向(滅)。擺脫所有的觀念。(捨棄)內觀
      一切過程,都是生滅無常苦、無我的人生。了解苦的因與果,唯有心的寂靜最快樂。雜阿含956偈言:「一切行無常,
      悉皆生滅法,有生無不盡,唯寂滅為樂」。(不被物慾所障,不被成見所惑的生活)

所謂: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?

種善根的意思:外在行善(種福田)雖然重要,但也要有能力、體力、財力。內在行善更需要,將貪瞋痴斷盡。(止息)

修善根,必須修習正法為本。決定在以身心解脫為本。自己的體證苦,煩惱的止息,才能助人於解脫。若不是自己的經驗,
何能生淨信,何能度他人。聖人是先自覺,然後利他人,才能種無量千萬佛。

我們:捫心自問,究竟學佛道修行是為了什麼?
1.改善體質練氣脈通。
2.改善福運,經濟暢通。
3.了解佛學名相來諍論。
4.學習人際關係來攀緣。
5.行布施來捨己利他,得人間福報。
6.要求佛菩薩來保佑一切順利、成功、身體健康。

所謂: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?
由聞知諸法,由聞斷無義。將理念思惟透頂,到達無思之妙。

真正的修行,終極目標就是:行願。什麼是:行願?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。思想:起心動念是沒有展現出來的行為。
一切行動原則是思想的發揮。人們學佛都在追尋一個形而上的問題?(空)或(涅槃)。
在行為或思想,真正作到了(空)或(涅槃)嗎?

基本上最大的錯誤,對於(空性)根本無知。學佛的人:每天求得般若智慧的成就。結果變成無知。都是在意識上轉來轉去求
個知見。

經文有講,智慧徹底地深入,就是無智慧。般若心經云:(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)我們每日作功課,為什麼沒有進步呢
?因為心理行為都沒有改變,當然功課不會進步。見地上不能圓融。行願不能徹底。(心量的氣質沒有釋放)
佛陀很重視四禪八定。從內觀契入見地。(行)要做到清淨。無所住,無所得。(願)發菩提心。悲智願行的心。(清淨)就是:誠
實的生活,此即辦道的場所。也可以從緣起,四聖諦契入見地。(知苦斷集證滅修道)從知而行而實證。這都是內在心性的修
行,思量自我。

所謂:無復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?

無量福德來自於捨棄人我之相以及所有執著?(自私行為。對立思想。主觀意識的價值觀(心理執著)、客觀的取捨(法執))。

捨棄人我之相的執著,才能無復我人等相。是以心的對象做為本源,而本源的經典就是般若精神。

所謂:若心取相,則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相?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?
若心執著一法,必有法執之病。執著有法可得。有取(法執)必有我相。人有貪念的意識,才會引伸我相的行為。以為修行皆
有個(作)行為。

(法)人事物的本身是因緣和合所生,既有生必有相應的壽命。故生滅法中無四相,不應該取著。(一切諸法皆悉空寂)如是思
惟不應取法不生喜樂。於法不執有,也不執無,才能悟入空性。

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?

如來的教理,是為了解縛人生的煩惱痛苦,才安立的,故法必捨。(假借此法而離相見性,假借此法度脫生死)。捨:不執著
法相影塵。捨:棄?我人之相,證涅槃之樂。

教理的法,都是過度的工具(渡人過河)。目的是叫醒眾生世間有為之法都是虛妄。何況正法(身心世間解脫為本)的法,也必
須要捨。不斷地捨法執著,直到以空性相應。入空性的生活,還是要捨棄空性的思想,回復如其本然。

經云:渡河須用筏,到岸不須船,人法之無我,悟理豈勞詮,中流仍被溺,誰能執二邊,有無如取一,即被污心田。

說明:過溪何須用竹筏,到彼岸將筏捨棄,人法都是緣生滅,自然不會執著一個自我。或執有,執無的觀念。若不是如此,
及污染心田。

諸佛菩薩:在世間擁有夠什麼的什麼?又失去什麼?在解脫的境界,一路行持,都是無依賴。依法成就,終須棄法。人只要
放下自我中心的觀念,才能真正解脫煩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