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

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/回上頁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15-持經功德


十五、持經功德

持經:意是行為之先行。心的微笑是不要付成本,但它的利潤永遠是最豐盛的。

功德:持心無住是真功德。一切功德,不離身心世間來實踐。(心為法本)。
在日常生活起居,待人處事是自己對自己負完全的責任。不管(晨)初日分(午)中日分(夜)後日分,不曾離(身口意)三德。

經文: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:中日分,復以恆河沙等
           身布施: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 ,以身布施。若復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
           其福勝彼。何況書寫、受持、讀誦、為人解說。須菩提!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、無邊功德,
          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,若有人能受持、讀誦、廣為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、悉見是人,皆得成
           就不可量、不可稱、無有邊,不可思議功德,如是人等,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須菩
           提!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於此經不能聽受、讀誦、為人解說。須菩提!在在處處,
           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、人,阿修羅所應供養,當知此處,即為是塔,皆應恭敬,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
           其處。


(晨、午、夜)一日之間,時常以讚美之聲恭敬別人。就是以身布施。譬如:常不輕菩薩云:汝等皆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

菩薩行布施之德,不一定是施物、施財的外布施。將自己的貪瞋癡、慢疑、我見、我執捨棄的內布施。

菩薩學最上乘者布施時:應以清淨心布施,應以空心布施,以無相心布施,以無住心布施,以平等心布施,不求名聞利養,
但令眾生得滅苦。如此者得無上菩提心。

所謂:聞此經典信心不逆,其福甚多?

般若精神:就是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在如幻人生不斷地學習,嚴厲要求,把自己建立於正當,調御身口意清淨,使心量擴
大無住於任何處所。其福甚多。(生活中的開悟,得悟即捨)

所謂:受持讀誦,廣為人說?

學佛之目標者:以身心世間解脫煩惱為根本。根本的所在:(五蘊皆空,無智亦無得)最高境界。也就是:照見諸行無常,諸
法無我。

「雲來雲去本自然 緣生緣滅本無生。何必為雲來取捨 何必為雲迭傷心。」

若人如實知空華之理,當下頓出生死輪迴。以幻心,修幻法,破幻無明,是名真修行。

修行如何運用在生活上:如般若心經所寫:(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)。遠離執著物質與精神,直入圓明覺
性。

所謂:(色不異空)。物質的存在(色)有相互影響關係,因而不斷產生變異,實體經由時間的風化,而成為不存在的東西。猶
如:樹葉枯黃落下又長新葉,故不異空。

(空不異色)。世界本無一物,只是空的現象,由於空間的場所與動能而構成相互依存的一切物質(色)。

(色即是空)。物質的存在,使人們感受到它的重要性。若沒有物質,人們就無法生存下去,因而人們貪婪,渴愛佔為己有的
思想強烈,產生人們爭奪習性行為,卻忽略了無常性,依緣共生性的關係。

(空即是色)。有迷惑(無明)的思惟空間存在,才能透過這層的感受,物質的可貴性來珍惜、感恩、回饋於社會大眾,達到世
界大同一家親。
所謂:若小法者,著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於此經不能聽受?
說明白的話:依賴性的人。對自己沒有信心。相信風水、地理、命運。甚至於佛教徒,對於拜懺、點光明燈、改行運等.......
只求闔家平安、諸事順利、事業繁盛、身體健康等等。(小法有為)現代人所祈求的所謂法華經中的羊車、鹿車、牛車。

如梁武帝樂小乘,專修有為法。建寺院、造廟、拜水懺等事。(心量的宏觀有正見的深淺度)

有一些人喜愛對時代的流行,創造一些佛教音樂,(視聽)欲樂大眾心寧安祥。都離不開一個(貪)。我見的思惟角度。

我見者:始終抱著自我修行觀。沉迷於(空)的世界而不願回到現實世界。
人見者:物欲即生命。理想,滿足是他的期待。
眾生見者:虔誠信仰,消業障,得功德是他的願望。念佛、誦經、持咒,是他的依賴。

壽者見者:企盼長壽、永保安康、好皈仙。
所謂: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?一切天、人阿修羅所應供養?
1.須菩提:無論任何人,在那個地方或處所,講解金剛般若經的精神,即時有天、人、鬼神等來護法與供養。
2.隨時隨處,都必須覺醒自己的心(思想正知見,行為正當性)。時時注意自己的語言與行態。
3.菩提向心覓,不必求外玄。(佛並不是只在寺廟禮拜,佛法在生活中的言語習性與動作之間,為辦道修行所在)

所謂:當知此處,則為是塔,皆應恭敬?

以現代語言,就是:寺院。寺院之內必有出家僧眾。信眾也會供養金、飲食、衣藥、臥具、花菓、香茗等。

寺院之所在亦必有經書。(塔)也可稱之為(心)。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心到極致就是無量壽佛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所謂:以諸華香而散其處?
點香就會聞到香味(無為正法香)。
戒香:生活嚴慎,斷諸惡,修諸善。熄滅貪瞋痴。
定香:心不散亂,勤修戒定慧。
慧香:洞見緣起性空,諸法空相,顯現佛性圓明。
解脫香:沒有一個境是解脫相。在煩惱中並沒有煩惱的本質。在空性裡中,不執著空性人生。

解脫知見香:徹底理解,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(無生)。一切現象的所以然。

修持者:理解無煩惱可斷,才是真正斷煩惱。無生死可了
,這才是了生死。若不能了解緣起性空。執著煩惱可斷,生死可了。
請問---誰能斷?這個實有的煩惱呢?只要人們活?一天,就不可能將煩惱連根拔除,要想斷除不可能斷除的煩惱,那只不過
增添另一種煩惱吧?

經云:煩惱即是菩提。有則散文來形容:好久以前我到關仔嶺碧 雲寺參香,走到廚房飯廳,看到幾個人排菜有個人向個人說:
你心裡頭在想什麼?這差事真 無聊。有個人說:當你擺菜的時候,不妨想(希望用這頓飯的人能得到幸福、愉快)。你的心
就非常快樂,服務他人不覺得厭惡。

世間沒有所謂的無聊,那是你的自心對事,發生雜碎,才會產生無聊。(冷靜思惟個中含意會有所體悟人生)

法華經:從地湧出品云:(地)是心地法門。

他方諸國土佛菩薩雲來集向佛問訊:世尊:「少病少惱,安樂行否」?
佛經上有記載: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,煩得都想逃。有一次佛溜到山裡頭,碰到一頭大象王帶領五百頭大象集中在一起,專
愛打架,吵得不得了,象王也煩死了,溜走到山頭避靜,遇到佛陀。佛陀說:此時同你的心情是一樣的,煩死了。所以,不
要以為成了佛就沒有煩惱。報身在這裡,還是會受到這世界許多牽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