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慈化亭同理心協會

般若經心得講記回首頁/回上頁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19-法界通化

十九、法界通化

整個十方法界,只有時間與空間交互更替,無住圓融而通化。

以福而說:離相通化,即無福之福。以布施無住,通達圓融。萬物人生在任何時間空間或處所都是行無住布施,故通達圓融。

經文: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如是。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 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,以福德無故,如來得福德多。


以世間人價值觀來衡量:一個人若是以無限的七寶來布施,當然得福甚多,同時讚嘆之聲不斷。

人間福報的享受,總是有時間性。宛如一陣風的感受。

佛陀向須菩提言:以實相因緣佈施,其心執於福報,所施的因緣有限而有時盡的。財施雖然可貴,不如自己正見諸法實相。
朝向解脫人生。

所謂: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?以福德無故?
實:數目可計算。福德若建立在利益相對上,那麼執著有漏福德。(有煩惱的成分)以福德無故(無關係)

如果以無住布施,以無求福之心,正是無為清淨,此福德圓融而通化。
人的一生福德因緣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如同翻沙,好壞都有,酌量在於人的心底。(生命本身蘊藏著一種與所有劫數對抗的
力量)

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,都在追求世間的物欲因緣福德。若無常臨門,福德能救得你嗎?

人生的哲學,不一定追求人間福報,才是幸福、快樂。也許放棄名利、情,更是一種享受,無罣碍的人生。

修行最大的快樂:是以般若精神為樂,以無所住,處處是住的享受(法樂)。

將追求人間福德為快樂,不如引導更殊勝的法悅。

修行真正得到解脫止息煩惱?必須具足許許多多的因緣福報。以及自己的用心。包括:體力、能力、財力、智力,以及努力。

現代人所信仰是現世利益的滿足,沈醉於短暫的幸福、快樂,或許有朝一日新的欲望的祈願又來臨,永遠得不到滿足。

眾生從出生開始,任何行為都是為了需求的滿足,故布施的思惟來自於本身的目的。(廣泛性)